【热点链接】
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功能极重要、生态极脆弱,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,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。
2024 年第 1 期《求是》杂志上发表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》,其中明确提出“坚守生态保护红线,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,确保功能不降低、性质不改变。”
党 的 二 十 届 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明确提出“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”的要求。
【政策理论】
1. 背景
中国是森林大国,但也曾遭受过过度砍伐。在 20 世纪,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中的木材需求,许多天然林被大量采伐。这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被破坏,森林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、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也随之减弱。一些山区由于森林植被减少,水土流失加剧,河流泥沙含量上升,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。
中国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,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一些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,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破坏生态平衡。
中国更是世界上的工业大国,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,使许多河流、湖泊受到污染。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;工业废渣的随意堆放、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等都导致土壤污染。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,随着经济的发展,能源消耗不断增加。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,中国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保护生态安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。中国更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,如签署《巴黎协定》,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。这就要求中国在国内大力保护生态环境,增加碳汇,调整能源结构,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。
2. 问题
(1)环境污染问题。一方面大气污染严重,工业废气排放、机动车尾气、燃煤等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。另一方面水污染也不容小觑,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,以及农业面源污染,导致许多河流、湖泊、海洋等水体受到污染;土壤污染也是老问题,工业活动中的废渣排放、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、垃圾填埋等,使土壤中的重金属、有机物等污染物含量超标。
(2)生态破坏问题。过度开发带来的森林资源减少;过度放牧、开垦草原等活动,使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,土壤沙化、退化问题严重;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,由于森林植被破坏、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原因,水土流失问题突出;由于围垦、填海、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,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减少;栖息地破坏、非法捕猎、外来物种入侵等,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,生物多样性降低。
(3)生态资源的法律保障不完善。国家生态环境立法采用分散立法、逐步推进的方式,长期重单项法而轻基本法,导致立法体系整体性差、协同性不足、重复率较高,而且在一些新兴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,不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衔接不够通畅甚至冲突的情况。
(4)监管力度不足、技术有限。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任务繁重,但执法人员数量相对不足,专业素质参差不齐,难以满足监管工作的需要。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区,执法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,导致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存在漏洞和盲区;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违法手段的多样化,监管执法的技术和手段相对滞后,在环境监测方面,部分地区的监测设备陈旧、监测技术不够先进,难以准确、及时地获取环境数据,影响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现和查处效率。
3. 对策
(1)完善政策法规与监管体系。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生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,填补法律空白,也要修订现有法律法规,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;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,整合环保、林业、水利、国土等部门的监管职责,消除监管空白和重叠,加强执法队伍建设,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装备水平,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监管,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。
(2)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明确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的边界。将国家公园、自然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空间纳入红线范围,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。推进生态廊道建设,连接破碎的生态空间。例如,在城市建设生态廊道,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,促进物种交流,维护生态系统的连通性。
(3)推进环境污染防治。调整能源结构,加大清洁能源(如太阳能、风能、水能等)的开发利用,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,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水平,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减少农药、化肥使用量,控制畜禽养殖污染,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,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。
(4)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。研发和应用高精度、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。例如,利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监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相结合的方式,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方位、实时监测。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,整合气象、水文、生物多样性等多源数据,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生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(5)加强公众参与。一方面要开展生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,通过学校教育、社区宣传、媒体传播等多种渠道,普及生态安全知识,培养公众的生态道德观念,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;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,保障公众的知情权。政府和企业应及时公开生态环境信息,畅通公众投诉举报渠道,鼓励公众对生态破坏行为进行监督举报。
【知识运用】
近年来,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,过度开发自然资源,导致生态环境恶化,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,如森林面积锐减、水土流失加剧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。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以保障生态安全?
【评分要点】
(1)能够认识到这个现象的本质:是一种短视且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,反映出部分地区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偏差,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
(2)能够认识到此现象存在的问题:森林面积锐减会削弱森林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、固定碳汇等重要功能,水土流失加剧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、河道淤积、洪涝灾害风险上升,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,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,从长远来看也必然会制约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,如因生态恶化导致旅游业受损、农业减产等。
(3)能够给出解决此问题的办法:转变发展理念,树立绿色发展观,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GDP 至上观念;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,制定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,加大植树造林力度,对水土流失区域采取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治理措施;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,制定针对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详细法律条文,加大执法力度,严厉打击非法开发行为,同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,及时发现和预警生态安全问题;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,减少对资源依赖型产业的过度依赖,发展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、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。
— 海南事业单位备考工具栏 — | |||
公基资料包 | 面试助力包 | 网络课程 | 华图证件照 |
招聘公告库 | 笔试资料 | 图书教材 | 在线咨询 |
笔试每日一练 | 面试辅导 | 笔试课程 | 面试课程 |
以上是事业单位结构化面试热点:筑牢生态安全底线的全部内容,敬请关注海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/ 海南人事考试。
最后图图预祝各位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,成功登岸~